“形勢與政策”第一課思考
“形勢與政策”教研室 楊 志
新學期以來,“形勢與政策”教研室在學院的領導下,積極響應學校線上教學号召,召開線上備課會議,搭建網絡會議課堂平台,為全校師生“形勢與政策”課堂開展打下了充實的物質基礎。
2月23日下午五、六節課,九、十節課,楊志老師為土木2101–2102班,造價2101–2102班和音樂2101–2103班同學講解《艱難複蘇中的世界經濟》專題。在教研室各位領導老師幫助指導下,楊志老師開始了他的“形勢與政策”教學之路。
楊志老師課前通知各班同學,提前進入騰訊會議,清點同學人數後開始上課。首先,在課堂上楊志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概念,簡單回顧了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引導同學們分析百年大變局的内涵。同學們積極響應,從不同角度分析百年變局以及其中中國的作為。然後楊志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疫情态勢下,世界經濟複蘇的情況與表現,引導同學們分析複蘇崎岖的深層原因,為同學們分析了舊的國家經濟秩序和其深層次的原因。最後楊志老師帶領同學們分析了中國為世界複蘇所做的貢獻,進一步和同學們探讨了中國作為和中國主張對世界的貢獻。
本次課堂教學總體氛圍良好,經過教學思考還有許多可以提升的空間,主要表現如下:第一,楊志老師是本學期第一次進行“形勢與政策”課程的講授,教學經驗和教學技巧處于初步摸索階段,處于熟悉熟練過程之中;第二,線上教學,溝通交流存在一定延時性,交流空間還有待提升;第三,同學們相關知識儲備還需要增強,有部分同學關注世界經濟局勢還不夠充分,因此一些概念理解需要較多講解。
立足課程性質 注重互動交流
“形勢與政策”教研室 蔡 潇
“形勢與政策”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五門課程之一,其課程性質既有高校思政課的共性,更有其個性。總體來講,思政課要秉承馬克思主義理論基點,從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視角解析世界,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識和改造世界;研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進程,不斷開拓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用馬克思主義的曆史觀分析國際形勢、解讀國内政策,助力新時代大學生形成正确的黨史觀和曆史觀。高校五門思政課理論層次不同,發散視角不同,最終殊途同歸回到思政課的本質屬性上來,共同凝鑄成一個課程體系,達成思政課目标。“形勢與政策”課程内容按照要求一般劃分為兩個版塊:國際形勢部分;國内政策部分。無論兩個版塊内容每個學期随着時政熱點變化如何變更,其課程目的是穩定的,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維度去解讀國際和國内,目标是要新時代大學生形成正确的國際觀,理解國家政策,形成正确的價值觀,能夠作出正确的價值判斷。
在本周的課程中,專題内容經過第一周的試講已經比較熟練,冬奧會和數字經濟内容整合相對較上周融合更好,部分案例也能夠在上周的基礎上講得更為透徹。“形勢與政策”課程本周依然為網絡直播授課課程,教師們都注重互動交流,通過結合專題和生活提問都有部分學生積極回複。值得注意的是“形勢與政策”課程還要能夠正确和及時回答同學們提出的時政熱點問題,從中國國家利益和自身立場正确分析看待時局變化,要結合總書記分析的未來社會的不确定性和不穩定性正确認識并科學應對。
在高校五門思政課中,其他課程都是開設1-2學期,這個每所高校開設學期和時間節點有差異,唯有“形勢與政策”課程是要求“長流水、不斷線”的,是課程和講座等形成的綜合教育教學模塊。“形勢與政策”課程是覆蓋高校全過程的思政課,是和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三全育人”要求高度一緻的思政課。因此,在教研室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就面臨着師資力量、課程跨度、内容變化、目标要求的具體問題,在組織和備課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好,也是更高的要求。一個高度負責任的思政課教師,是能夠完成“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任務的,也更能夠在高要求中提升自我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