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思政課教師談教學感想

發布者: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辦公室發布時間:2020-05-08浏覽次數:229

沉潛壓浮修煉為要   防控教研重在銜接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  思修教研室  蔡 潇

逐步卸下了防控的重擔,思修教研室任課教師們,包括我在内,逐步開始向完成今年既定目标前進。雖然疫情防控占據了第一季度的主題,中間甘苦自知幾度落淚,但我們還是都挺過來了。如今早已立夏,一年的任務沉甸甸壓在心頭,必須迅速行動起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中國要圓滿完成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項任務,我們已經做好了長期應對國内外複雜局面的準備。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我們也需沉潛壓浮修煉自身,平心靜氣每日進步,教科研均非一日之功。

202057日下午,聽取了西南大學教務處吳能表處長的講座,依然受益匪淺。第一次聽吳教授講座是在師範認證專家組來我校培訓講座上,思路清晰、侃侃而談、有理有據、案例豐富,用網絡話語來講,就是可甜可鹹,人人點贊。雖然全程聽完了講座,但是我尚覺得思考力不足,僅以以下碎片化思考來表達:

    1.作為思政課教師要讀書。吳教授說起自己一年讀很多教育方面相關書籍時候,我就開始反思我最近幾年讀了什麼書。除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基礎保持每周性常讀外,其他文學、藝術等等相關類别的基礎都是大學時期讀的基礎,這麼多年來新興文化幾乎沒有涉獵,因此在上課中與新時代大學生的代際感越來越明顯,綜合能力不能随時而變。離新時代思政課“六要”教師有着很遠的距離,思維已經開始沉澱僵化。

    2.通過問題牽引在做中學。反思自己上的這幾門課,基本都是按照教材,加入案例,進行闡發,介紹經典,真正用心去做教學設計的真的比較少。我們教研室還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寫教案層面,很多老師還在求學、培訓進程中,重視科研比重視教學程度要高很多。思政課同樣需要有問題意識,不能讨論、回避問題、一片沉寂,整個課堂如同人型墓碑般睡倒一片也會是必然。前幾年尚有很多學生下課後圍着問問題,這幾年明顯少很多,因為我把大把時間用在了完成學業和其他事務上,投入不夠,學生感覺得到。隻有自己思考,引導學生共同參與,我們共同解決問題,才能教學相長。

    3.降低功利做好五育并舉。吳教授讓我非常觸動的就是他所說的降低功利性,真正做好德智體美勞的五育并舉。湖北省倡導“五個思政”與“三全育人”,也正是要聚焦思政課和思政工作功效發揮,真正在鑄魂育人上有所突破。作為思政課教師,我想首先是不是要先做好一個老師,前輩也曾這樣對我說過,我們就是要先做一個好老師。降低功利性,你就會輕松快樂起來,就會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去,怎麼把這個事情做好。作為年輕人,不想評職稱不想晉升那都是不可能的,但我想,我們先把老師做好,這是我們的本職工作,降低功利性。不走終南捷徑,十年魔劍奠基。讀碩士階段,我的導師就和我們說大家不要着急工作和房子,你把論文寫好,把基礎打好,将來工作穩定了很多東西水到渠成。十三年後想來,确實都實現了,我們需要的是超越自己的耐力和毅力。

    4.研究學情做好銜接工作。這個學期的思政課已經接近尾聲,怎麼做好後期的成績核定和幫扶工作确實是難點。我們處于中心區域,師生們的心理都未必完全恢複回疫情爆發前,而現在又需要我們迅速調适自身完成好工作。通過問卷和調研,很多同學還是訴說了網絡教學的各種不足,我們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做好後期幫扶工作。很多同學在家學習本身不易,硬件條件限制和培訓不足導緻作業、考試、活動等趕不上、做不好、交不了,都會讓師生都沮喪很長時間。今年的挑戰是共同的,作為思政課教師更要做好學情調研,不是僅僅上一個及格分數就了事了,很可能背後是一個家庭對學校的評價。做好線上與線下的銜接,做好網課和複學準備銜接,我們尚需努力。

90分鐘的講座,我覺得既輕松又收獲滿滿,同時也是一種疫情之後的充分交流,與這麼多同仁在一起聽課,終于恢複到比較好的工作狀态,很慶幸,也很感謝吳教授無私奉獻給大家的寶貴經驗。

  

反求諸己勤思考 重視責任去功利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  思修教研室  餘延池

聆聽西南大學吳能表教授在超星平台的直播講座《理念、策略和規範》受益良多。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吳教授以學思行表四個字切入,進而從教學理念(6個)、策略方法(15個)和銜接規範(8個)三個方面進行講述,娓娓道來、生動形象,不僅提醒了自己長期存在的一些錯誤的認知和做法,而且為糾正這些錯誤的認知和做法提供了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可操作性方案。吳教授在結尾說:教育不隻是良心,更是責任。這句話,對于把教學功利化的教育工作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提醒,也激勵着自己應該不斷的前行,隻有不斷的正向學習,才能不會迷失自我,才能堅定一個教育工作者正确的方向。

師生同頻 事半功倍  

——吳能表教授《理念 策略 規範》學習心得

思修教研室  汪曉冰

談到學科教學理念時,吳教授認為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學科專業設置、教學方法模式可以根據實際出發,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這樣的教與學才是在與學生互動,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中心,而不至于過于強調整齊劃一,抹殺學生個性發展,導緻教育的目标缺失,出現功利性教育。這樣的教學理念對教師的知識儲備提出了更高要求,他認為教師應該具備T型知識結構,既要有寬度又要有深度。在談及解決策略時,吳教授提出了許多具體策略,要有全局觀,要熟悉和分析内容,要求教師與學生同頻共振,我們不是僅僅教授教學體系,不是僅僅傳授機械的知識,而是通過教學中的深層互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外部環境環境設置教學目标,因人因時因事件及時修訂教學方案。這種實時機動的調整,要制造摘桃子的效果,讓學生在老師的帶領和激勵下跳一跳夠得着,而不是造成摘星星般遙不可及或者摘草莓般唾手可得。對于疫情期間的教學銜接規範吳教授也提出了靈活多樣的措施。

結合本學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經曆,我對于師生同頻共振,培養有情感的教學效果這一點深有體會。本學期的思政課是針對全校理科班級開展的,我帶的其中一個合班還是體育專業學生。根據以往對于理科學生教學中遇到的困難,我最害怕的就是互動不在一個頻道,這種錯頻常常讓師生産生挫敗感,加之本學期到目前為止都是網絡上課,沒有直播經驗的我們先後嘗試了幾個不同的教學軟件。為了讓身處遙遠異地的師生能夠有共同的情感基礎,第一次課從我所處的環境開始介紹,并用自己抗疫中的經曆帶領大家讨論疫情期間的見聞和感想,談到年青一代肩負的曆史使命,大家封閉了很久的情感找到了缺口,第一次發言踴躍。在愛國主義章節學習時,學生們被彼此點燃激情,我感覺我發言的機會比面對面的課堂更少。讨論網絡道德和公民守法時,我們很滋潤結合了最近兩個多月自己運用網絡的感受和對網絡環境的期盼與自我約束,這些師生同處疫情逆境中基于互相支持和對祖國的充分自信所激發的真實情感,讓我們的課堂不是那麼僵化的純理論知識傳授,而是變成可以直接流淌而出的交流互換與面對重大難題時的深層思考。我覺得,這樣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無論是焦慮還是自信,無論是挫敗還是勇敢,都算是基于以學生為中心跟随環境變化而變化的教學策略。